中秋詩話

2024-09-13 11:01:02 作者:杜崇斌

20240913100029503-44-38721.jpg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jié)姍姍向我們走來了,昨晚打開陽臺的窗戶一看,一輪銀盤似的圓月掛在雨后澄明的夜空,忽然一句詞闖入我的腦海:“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

是?。】磥斫衲甑奶旃髅?,即將到來的這個中秋夜一定是一個月明風輕的夜晚,一定是一個富于詩情畫意的夜晚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天各一方的親人,同在一輪明月下,借明月遙寄縷縷相思。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最質樸的一句詩,最平白如話的語言,卻道出了游子的普遍情懷。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這是游子在失意和坎坷中的哀嘆和思鄉(xiāng)之情。

“有明月,怕登樓”?!懊髟聵歉咝莳氁?,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明月雖然能遙寄相思,但明月也是一種可怕的情感的觸媒,因為明月能觸動情懷,明月能引起相思,那一個人還是不要獨自到高樓上觀賞明月了吧,免得害起了相思病,使人更加的愁腸百結!更有甚者,“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看到明月,想到親人的遭遇,引起無限傷感,淚流滿面!

說到中秋之夜,就不能不談到蘇東坡先生的《水調歌頭·中秋》,這首詞看似瀟灑曠達,飄逸風流,其實是一個飽經憂患的大詩人在中秋佳節(jié)彈奏的一曲詠嘆調,一曲無奈的人生悲歌!

關于北宋大文豪蘇軾,不用我介紹,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曠世才子,劃時代的大詩人!他的人生經歷是這樣的:他是嘉佑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執(zhí)密州、徐州、湖州。后因“烏臺詩案”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兵部、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的一生坎坷,命運多舛,屢遭打擊和貶謫,但他仍以樂觀和曠達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

這首著名的《水調歌頭·中秋》就作于被貶密州后,那時應該是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此時雖然距對蘇軾有致命打擊的“烏臺詩案”的發(fā)生還有三年,但由于世事的坎坷、政治抱負的不得施展,郁郁不得志的蘇軾的人生觀里已經流露出幾多“出世”的端倪。

仔細品味這首詞,約略可以感覺到:一個看慣了世態(tài)炎涼、飽經滄桑的靈魂在出世和入世的十字路口徘徊,在天上人間的邊緣彷徨,一顆傷痕累累的心靈在仰天長嘆,一個屢遭打擊和貶謫,滿腹悲憤、愁腸百結的大詩人在中秋之夜會想到什么呢?“我欲乘風歸去”,離開人世間,離開這個抱負不得施展、災難深重的塵世,但能到哪里去呢?

是月宮嗎?是那個有嫦娥的廣寒宮嗎?是那個再也沒有是非紛爭的世外桃源嗎?滿腹的傷感和悲憤向誰訴說呢?在這個背井離鄉(xiāng)的密州,不要再說“我欲乘風歸去”了,到哪里能沒有排擠和打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么,想出世的傷感和落寞有誰能知呢?

后來我們的大詩人向紅塵做出了妥協!請看他的自我安慰:“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無處可逃!能逃到哪里去呢?世人皆醉我獨醒!對月擎起我的酒杯,飲下這一杯人生的苦酒,在醉意朦朧中,消沉、嘆息,然后慢慢陶醉。還是難得糊涂吧。

在一杯又一杯地開懷暢飲中,天上的那輪圓月在移動,“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時光在悄悄地流逝,夜深了!擎起酒杯,再喝一杯把。一抬頭又看到了那輪銀盤似的明月了,此刻,怕是再也不會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少年情懷了,那份天真、那份單純,早已被殘酷的現

實殺戮了!明月啊明月,撩人心魄的明月,牽動人情思的明月,亙古不變的明月啊,你為什么要“何事長向別時圓”呢?

我的親人,我的兄弟,我的朋友,我的故交,此刻,你們是不是都在這一輪明月下呢?明月千里寄相思,明月啊明月,請帶去我的深深的思念。

一仰脖,我們的東坡先生喝下這樽美酒,一如將所有逝去的歲月,所有經歷過的苦難都毅然交給了夜風,讓它吹向遙遠的天邊,吹向海角天涯!

明月啊明月,面對長空里這一輪明月,詩人所有的悲憤,所有的傷感,所有的哀怨,所有的離情別緒,此刻,都化作一句最無奈、也是最美好的祝福——“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是??!在這月圓風輕、流淌著詩意,包容著無邊的情懷的中秋之夜,讓客居異鄉(xiāng)的我們也舉起酒杯,在思念遙遠的故鄉(xiāng)和親人的同時,對著那輪明月,默默地遙祝: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責任編輯:陳平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