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榆林:打造鮮活生動的“非遺之城”

2024-08-02 11:33:11 作者:劉燕郡

定邊皮影道情戲

榆林小曲

榆林剪紙

橫山說書

米脂鐵水打花技藝

綏德石雕雕刻技藝

綏米嗩吶

榆林位于陜西省最北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黃土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是久負盛名的陜北民間藝術之鄉(xiāng),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近年來,在文旅部和陜西省文旅廳的悉心指導下,榆林市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非遺保護傳承取得了積極成效。

榆林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2項、省級66項、市級211項、縣級565項,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5名、省級84名、市級420名、縣級1114名。

強化頂層設計 整體性保護成果斐然

近年來,榆林市在非遺保護方面不斷強化頂層設計,加強基礎建設,非遺整體性保護成效顯著。

保護機制不斷健全。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榆林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認定保護管理辦法》,建立榆林市非遺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堅持依法依規(guī)促進非遺保護傳承。

資金投入不斷加大。市財政每年預算非遺保護專項經費3000萬元,縣市區(qū)配套經費要求不低于200萬元,省級以上傳承人每年補助1.2萬元,市級補助1.45萬元。

保護體系不斷完善。建成市級非遺綜合展館1個,陜北民歌專題博物館1個,綜合性非遺展示場館、專題館35個,縣級以上非遺傳習所104個。省級非遺工坊21個,非遺特色示范縣、鎮(zhèn)、街區(qū)6個,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3個、非遺傳承教育實踐基地3個。全市12個縣市區(qū)先后有4個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104個被命名為“陜西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2023年1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發(fā)布公告,陜北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陜西省榆林市)通過驗收,正式公布為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榆林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保護更上新臺階。

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

在非遺保護方面,榆林市不斷強化重點引領,積極加強活態(tài)傳承,做到非遺保護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

推進非遺“三進”。組織編寫非遺教材18本,印刷20多萬冊。陜北民歌、陜北秧歌等30余個非遺項目走進校園、社區(qū)和景區(qū),累計開展活動25萬次。榆林學院開設5門非遺課程,非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有力推進。非遺項目融入榆林古城、波羅古堡、赤牛坬民俗文化村等景區(qū)建設,文旅融合再上新臺階。

舉辦活動傳承。成功舉辦首屆非遺年會。連續(xù)舉辦了6屆陜北民歌藝術節(jié)、4屆陜北民歌大賽、5屆面花文化節(jié)和鎮(zhèn)北臺千人老腰鼓匯演、8屆陜北榆林過大年系列活動。

加強宣傳推廣。拍攝制作23集省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宣傳片和19集陜北民歌微視頻。在“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xiāng)年”活動中,連續(xù)3年受到中省通報表揚。參與錄制央視綜合頻道《非遺里的中國·陜西篇》。以非遺元素創(chuàng)作排演的藝術精品,獲得國家級群星獎5個、省級群星獎20多個。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舉辦為期半年的“榆林·陜北民歌展”,提高了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和榆林非遺知名度、美譽度。

推動對外交流。與揚州市舉辦了5屆曲藝交流展演,與安康市舉辦了兩屆陜北陜南民歌交流展演。橫山老腰鼓、陜北秧歌、綏米嗩吶在中國—中亞峰會獲國外元首贊譽,赴德國參加柏林國際旅游展覽會,為國際文化交流作出貢獻。在全國8省10市圓滿演出21場陜北民歌音樂會,為全國人民奉上了聽覺盛宴。

加強理論研究。在榆林學院設立陜北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研究基地,出版陜北文化研究專著200余部、學術論文60余篇,從理論層面支撐非遺傳承保護工作。

“非遺+”品牌建設助力文旅發(fā)展

以“非遺+”為抓手,打造非遺品牌,創(chuàng)造性轉化進一步加強。

“非遺+節(jié)慶”成為常態(tài)。堅持在春節(jié)等重要傳統(tǒng)節(jié)假日期間將優(yōu)秀非遺項目集中展演。2024年春節(jié)期間,榆林市精心組織策劃的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古城過大年”暨“陜北榆林過大年”活動,包括4大板塊200余項活動內容。民歌、秧歌、說書、剪紙、嗩吶等本地非遺項目在過年期間輪番展演。全國秧歌展演更是邀請全國各地35支秧歌隊近3000名傳承人和隊員從正月初四至十五在榆林古城連續(xù)展演12天,被人民網等官方媒體重點報道,在央視新聞聯播集中報道2次,并在“游陜西”平臺用11個海外社交媒體賬號投放,僅抖音曝光量就達12億次,受到廣泛關注好評。

“非遺+旅游”成為亮點。建成全國一流的陜北民歌博物館,累計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成為來榆旅游的網紅打卡地。5個縣區(qū)開設“非遺小劇場”,榆林古城老街小劇場演出已超1000場,受到市民及游客的喜愛。借助非遺年會大平臺,將榆林古城打造成“非遺之城”,引進7項國家級、5項省級、8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入駐榆林古城,各類非遺在老街每周進行常態(tài)化展示展演,榆林古城成為文化傳承展示的重要示范載體,2023年接待國內外游客30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1億元。

“非遺+鄉(xiāng)村振興”成效顯著。佳縣赤牛坬民俗文化景區(qū)依托一座民俗博物館和一部大型原生態(tài)實景劇《高高山上一頭?!?,獲評“中國鄉(xiāng)村旅游模范村”“全國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綏德石雕產業(yè)鏈年產值達1.5億元,吳堡張家山手工掛面作坊600多個,年收入逾6000萬元,帶動當地就業(yè)近萬人,為當地經濟發(fā)展和鄉(xiāng)村振興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來源:文化藝術報

責任編輯:樊銳祥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