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寶雞扶風城隍廟古建筑群:跨越600年人文之光熠熠生輝

2024-07-22 16:09:26

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稱帝。他登基后,開展了一項空前絕后的行動,即在全國各府、州、縣建設(shè)不同等級的城隍廟,以此樹立威望。

1370年,位于鳳翔府扶風縣的扶風城隍廟開建。此后數(shù)百年間,扶風城隍廟屢次擴建、翻修,如今已成為西府地區(qū)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隍廟建筑群,故有“關(guān)中西府第一城隍廟”之稱。

在建筑形式上,扶風城隍廟既保持了官式建筑的樣貌,又融入了地方建筑的特色,布局主次分明、疏密有致,對研究明清時期古建筑具有重要價值。

1992年,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扶風城隍廟為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國務(wù)院確定扶風城隍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盛夏時節(jié),陜西省寶雞市扶風老縣城靜謐安寧,如同隱匿于縣城中心的扶風城隍廟,默默見證著歷史的變遷與文化的傳承。

6月25日,在扶風城隍廟,探尋這片古建筑群在600余年時光里留下的人文印記。

建于夯土臺基之上

扶風城隍廟位于扶風老縣城主街東大街上,坐北朝南,地勢北高南低,高度差達13米。

扶風縣博物館館長汪玉堂介紹:“現(xiàn)在看到的城隍廟建于高臺之上,但這個高臺并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人工筑造的?!?/p>

那么,這大量的土方是從哪里來的呢?

多年前,扶風縣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城隍廟調(diào)查土壤時,發(fā)現(xiàn)其中有龍山文化陶片。龍山文化屬新石器晚期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文化遺存,而扶風城南約1公里的飛鳳山,便是一處特征鮮明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由此推斷,600多年前,修建城隍廟的工人應(yīng)是在飛鳳山取土,然后運至城隍廟所在地打造成夯土臺基的。

與外地城隍廟不同,扶風城隍廟的戲樓建在廟外,與城隍廟山門殿隔街相望。戲樓為硬山式建筑,前檐微微翹起,既穩(wěn)重又不失靈動。

扶風城隍廟山門殿。

戲樓對面,就是城隍廟山門殿。山門殿同樣為硬山式建筑,立面簡潔大方,體現(xiàn)了明清建筑典雅的美感。

汪玉堂說,山門殿外原有一個石制牌坊,順著街道豎立在山門之前,他曾經(jīng)在一張老照片上見過,古樸大氣,可惜后來損毀了。

穿過山門殿,便進入城隍廟的前院,拾級而上,兩側(cè)原是畫廊,繪制著忠臣孝子故事,清代失火損毀。20世紀80年代在原址建成碑廊,匯集了不同時期扶風地區(qū)的碑刻。

牌坊石刻栩栩如生

前院盡頭,石階之上,矗立著一座精美的木牌坊,上書四個大字“萬姓瞻依”。這座木牌坊為四柱三樓結(jié)構(gòu),端莊大氣,兩側(cè)的硬山磚墻堅固厚實,與木牌坊巧妙融合、相映成趣。

二門牌坊。

“‘萬姓’就是百姓,‘瞻’是指瞻仰,‘依’是指依靠。萬姓瞻依,意思就是當?shù)乩习傩斩紒磉@里瞻仰、依靠,體現(xiàn)出古時城隍廟在民眾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指著木牌坊上的字,汪玉堂介紹說。

史料記載,這座牌坊為扶風城隍廟的二門牌坊,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原為石制牌坊。清代順治十一年(1654年)正月初八,甘肅天水發(fā)生大地震,波及陜西關(guān)中,鳳翔、岐山、扶風等地震感強烈,扶風城隍廟的石制牌坊因此損毀。清代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人們重建了這座木制牌坊。

石制牌坊構(gòu)件。

在這座木制牌坊腳下,還保存著一段石制牌坊的橫梁。這段橫梁長1米有余,寬、高均約30厘米,正面刻有對稱圖案。圖案以一戶大宅門為中心,左右兩側(cè)有騎著馬的官員和舉著傘蓋、索扇的隨從,他們都面向大宅門,似乎在迎接一位重要人物。大宅門半開著,里面一人半露臉和身子,仿佛是在開門,又像是要從門后走出。整幅畫面生動逼真,人物的面龐、帽冠、衣袍,以及馬的鬃毛、尾巴,甚至傘蓋的絨線都刻畫得栩栩如生。

大殿至今保存完好

中院八卦亭的后面,便是城隍廟的獻殿。獻殿為硬山式五間結(jié)構(gòu),坐落在石制臺基上,采用五斗十升二拱三昂斗拱結(jié)構(gòu),正脊兩端飾有龍頭,飛昂為龍首和象首造型。

獻殿飛昂。

汪玉堂介紹,扶風城隍廟獻殿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年(1551年),并于明代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現(xiàn)在看到的獻殿,除石臺、石礎(chǔ)等外,基本上是清代多次翻修后的樣貌。

大殿雕花。

穿過獻殿,便來到扶風城隍廟的核心建筑——大殿。大殿是扶風城隍廟古建筑群中年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級別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堪稱扶風城隍廟的代表性建筑。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采用單檐歇山頂和五斗八升二拱三昂的設(shè)計,不僅承載著建筑的重量,更增添了建筑的藝術(shù)感。特別是上層飛昂均為龍頭造型,前檐后有垂蓮五組,這些細節(jié)都展現(xiàn)了古代建筑師的獨到匠心和精湛工藝。

大殿斗拱。

大殿最引人注目的是外墻上嵌著的一塊石碑。這塊石碑上刻記的是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扶風縣知縣孫科到任之初的內(nèi)心獨白。開頭幾句是:“張官置吏,本以為民。守官之法,廉仁公勤??四钏纳疲阖撍?。貪財害人,災(zāi)必逮身?!蓖粲裉谜f,孫科是貴州普安人,到任扶風縣知縣后,來到城隍廟訪古??吹缴沤ê陀粲艄虐兀D時感到肩上責任重大,于是立下誓言:為官要廉潔、仁慈、公正、勤勉,心懷鄉(xiāng)親,造福一方。史料記載,孫科在任扶風縣知縣期間,確實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

汪玉堂介紹孫科自警誓言。

從1370年扶風城隍廟大殿開始修建,到1558年扶風縣知縣孫科立下為官誓言,再到后世屢次增建與維修,扶風城隍廟作為“關(guān)中西府第一城隍廟”,一磚一瓦、一梁一柱,都展現(xiàn)了明清古建筑的獨特魅力,讓人們在參觀的同時,也能深刻感受到西府地區(qū)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燦爛。

 來源:“學習強國”陜西學習平臺

責任編輯:樊銳祥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