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17日全國切實做好保交房工作視頻會議召開以來,多部門打出政策“組合拳”,從金融、土地、存量商品住房消化等方面綜合施策,全國超200個城市快速跟進落實,多個一線城市調整優(yōu)化限購政策和住房信貸政策。
新一輪政策給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媒體調查發(fā)現(xiàn),政策對市場情緒帶動明顯,市場反應積極,活躍度提高不少。在深圳,有銷售反映“咨詢量增長40%左右”“一天接待了十幾批客戶”;在上海,某項目增加50多組意向認購客戶,開盤當天賣完近85%的房源,收金15.8億元;在廣州,新房到訪量、二手房帶看量都有一定程度增加,簽約和成交量也出現(xiàn)了反彈。
根據(jù)住建部部長倪虹介紹,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領域承擔兩個支柱產業(yè),一個是房地產業(yè),另一個是建筑業(yè)。2023年,全國GDP超126萬億元,其中房地產占5.8%,建筑業(yè)占6.80%,兩個支柱合起來占12.6%,顯著高于農林牧漁、金融、批發(fā)零售等產業(yè)。同時,房地產以鏈條長著稱,不僅可以形成大量直接投資,也可以帶動裝修材料、家具家電、旅游休閑等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十分顯著。可以說,房地產直接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大局,是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yè)。
正因如此,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房地產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3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進一步優(yōu)化房地產政策”。4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繼續(xù)堅持因城施策,壓實地方政府、房地產企業(yè)、金融機構各方責任,切實做好保交房工作。無論是超70城推出商品房“以舊換新”、多個城市或地區(qū)出臺“以購代建”,還是加快規(guī)劃建設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三大工程”,都是從消化存量房產和優(yōu)化增量住房兩個方面結合,促進房地產高質量發(fā)展,發(fā)揮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支撐作用。
新一輪政策,既是認真貫徹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落實國務院部署要求的具體措施,也是各地因城施策的主動作為——從前一段時間來看,各地出臺的樓市政策較為謹慎,起到的效果比較有效。而諸如香港全面“撤辣”的舉措則啟示我們,如果形勢緊迫,步子可以邁得更大一些。從目前來看,一線城市和核心二線城市新市民、年輕人、外來人口集中,針對性地出臺“壓箱底”政策,不僅能釋放大量的需求,也將傳遞出推動市場企穩(wěn)回暖的正面信號,從而更好輻射至二、三線城市乃至更廣泛的市場,有望整體提升市場的樂觀情緒。
總體來看,我國房地產還有很大的潛力和空間。特別是和歐美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城鎮(zhèn)化仍然具有較大的增長空間,其中就蘊含著房企發(fā)展的巨大機遇。一方面,要針對性降低購房門檻和成本,促進有效購房需求的釋放;另一方面,要以讓人民群眾住上更好的房子為目標,加快構建房地產發(fā)展新模式,努力為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高品質生活空間。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