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恩物

2024-04-15 10:46:11 作者:任靜

20240415094942921-86-5b581.jpg

野菜是春天的恩物。

驚蟄過后,一場風雨催生得萬物蔥蘢,燕語遍地橫生,藏在地頭的薺菜、野菠菜和刺角芽,頂著晶瑩露珠,紛紛嶄露頭角,拉開了豐腴的春之序幕。

薺菜之鮮

春天是嘗鮮的季節(jié)。論數(shù)第一嘗鮮之物,必是薺菜無疑。且滋味鮮美勝過園中菜蔬,有民諺云,“吃了薺菜,百蔬不鮮”?!对娊?jīng)》曰,“誰謂荼苦,其甘如薺”。野菜是大自然的饋贈,它的美味曾在每個鄉(xiāng)間長大的孩子的舌尖恣意蕩溢。

薺菜,我故里叫薺薺菜,似乎喚一個人的乳名,鄉(xiāng)土而不失親昵。春風麗日,孩子挎上籃子、踩著松軟的泥土挖野菜。在碧綠得耀人眼的野菜中,薺薺菜極好辨認,葉片翠綠細長,呈小鋸齒狀,有淡淡的清香。其枝頭頂一朵潔白小花,花色清幽素雅,隨風搖曳多姿,仿佛楚楚動人的女子在風中舞蹈。孩子們?nèi)杠S地在山坡、田野上撒歡,籃子里很快堆成一座綠油油的春山。

帶著泥土氣息的野菜,最能勾起游子的鄉(xiāng)愁。汪曾祺和周作人住在遙遠的北京,每逢春天里,念叨的卻是江南“薺菜馬蘭頭,姊妹嫁在后門頭”。北方也有歌謠:“二月二龍?zhí)ь^,挖了薺菜包餃子,一年都是好兆頭?!毙翖壖补P下的薺菜花可與桃花相媲美:“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野薺花”。據(jù)《西湖游覽志》記載:“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薺菜花。諺云,三春戴薺花,桃李羞繁華。”寫盡了薺菜花的風雅。過去人們吃野菜度春荒,相傳王寶釧寒窯苦守十八年,挖盡了附近的薺菜根。大學士蘇東坡還為美食界貢獻了一道美味——“東坡羹”,即將薺菜和米同煮稀粥,滋味鮮香??傊环值赜?,不論時代,薺菜的香氣,氤氳著童謠的純真,滋養(yǎng)過歲月深處的貧瘠光陰。

每次,當孩子樂沖沖挑回一筐野菜,母親們都像烹制大餐一般認真。先把菜籃子提到井邊,耐心擇菜,反復淘洗,再投進開水鍋里焯熟,加調(diào)料涼拌。如果再滴幾滴小磨香油,一股無與倫比的鮮香味,就像蝴蝶驟然張開翅膀,蕩溢在灶屋里。我尤喜吃薺菜餃子。將薺菜焯水切碎,和事先炒好的雞蛋碎攪拌均勻,加入蠔油等佐料,色澤黃綠相間,香氣撲鼻。只要看一眼那嬌媚動人的素餃子餡,足以勾起蟄伏于腸胃里的無數(shù)條饞蟲。熱騰騰的薺菜餃子上桌后,佐以蘸汁,夾一個送進嘴里,其味鮮美,春天的芬芳于唇齒間蔓延開來。

除了涼拌清炒做餡料,有些地方還拿薺菜與雞肉、鮮筍同燒。閑時亂翻書,在一本舊雜志中看到一道春季菜肴“薺菜炒雞片”,將雞胸肉切薄片,拌入鹽少許,濕菱粉一湯匙,在多量油內(nèi)爆至脫生,即撈起,鍋內(nèi)余油留三湯匙,投入冬筍片爆炒,再加入斬細薺菜略炒,加料酒,汁湯或水半杯,鹽及糖適量,煮頃刻。把爆過之雞片傾入炒和,以余下之一湯匙濕菱粉調(diào)入,炒透即成。菜譜為繁體字,寫得繁復,未曾嘗試,不知滋味如何。

野菠菜之野

薺菜之外,春日里還有野菠菜頗受人們喜愛。

此前,我不識此物。雨后散步時,公園草坪上一簇翠綠的葉子吸引了我的目光。我走近蹲下身仔細觀察,野菜碧綠喜人,葉片肥厚似菠菜,植株茂盛,生機盎然。我試圖拔出一棵來,卻只捋到一個葉片。寬大的葉子上布滿細密紋路,恍若野菜的生命印記。我輕撫這片葉子,仿佛感受到植物生命的脈搏在跳動。它的根深深扎進土壤里,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打開手機識花君,赫然跳出“野菠菜”三字。這名字正如眼前的野菜,旁若無人地釋放出一股野性之美。野菠菜別名酸模、牛舌菜、土大黃、野當歸等。令人驚喜的是這貌不驚人的野菜,很早就在《詩經(jīng)·魏風·汾沮洳》中占了一席之地,“彼汾沮洳,言其采莫”。莫即酸模。透過詩行,恍然望見芳草萋萋的場景。那兩三千年前生長的野菠菜,纏纏繞繞地長進心里。

當我提了野菠菜走進小區(qū)時,有認識野菠菜的說,農(nóng)村老家的牛都不吃,你怎挑回來了?此人不懂野菠菜味酸苦性寒,有涼血解毒、消熱利尿之功效,民間用于治肺結(jié)核咯血、痔瘡出血等病癥,被稱為“救命王”。它最大的價值在于粗大的根部,古人叫“金不換”。莖葉鮮嫩時煮后可食。

野菠菜的食用方法多樣,涼拌清炒,做湯。我首先嘗試做了涼拌野菠菜,將野菠菜焯水,去酸澀味,加入鹽、生抽、香油、辣油調(diào)味,口感酸滑脆爽。過年時油膩葷腥吃得人發(fā)膩,佐以一盤涼拌野菠菜,正好開胃下飯。也可包餃子,味道要清鮮一些。喜歡吃肉的,可將野菠菜切碎與肉丁同炒,炒時加小米辣,摻一點豬油,也很惹味。近年有餐館以野菠菜燙火鍋吃,清爽適口,別具風味。

和別的野菜相比,野菠菜還具有觀賞價值。有人喜歡挖來野菠菜做盆景,城市綠化帶上多有栽植。野菠菜比較好成活,有頑強的繁殖能力,生長在大自然中,風吹雨打,自由自在。我以為野菠菜身上這種向光而生、追求自由的品質(zhì),正是時人所欠缺的。

刺角芽之芽

綠化帶上時不時可見一種刺角芽,學名小薊,又名刺薊、槍刀菜,我們通常叫刺兒菜,菊科薊屬植物,也是一種優(yōu)質(zhì)野菜。葉片碧綠厚實,周邊有疏鋸齒,葉緣有細密的小刺,白根韌長,扎得很深。俯身細嗅,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采嫩苗食用,味頗鮮美。我每年春天都采來蒸麥飯吃,拌面粉時加入適量咸鹽,可增加底味,蒸七八分鐘即可出鍋,澆上用西紅柿、青椒、洋蔥、小米辣炒好的蘸料,爽口至極。用刺角芽煮粥也是一道美味。將刺角芽焯水,過涼,切細末。取砂鍋加水、大米,大火煮沸,改用文火煮熟,加入刺角芽末,再煮沸,用鹽調(diào)味,撒上蔥花,淋入香油,香氣逼人。

關(guān)中一帶還有人用刺角芽做油潑面,類似菠菜面的做法,將刺角芽清洗、切碎,加進面粉和成面團,再將面團搓成柱狀,切成硬幣厚度、柳葉狀的小面塊。待水燒開,將小面塊全部下鍋,滴兩次冷水,煮熟撈至大碗里,頂端撒上蒜粒、辣椒面、花椒粒和適量鹽,用滾油“滋啦”一潑,再加點香醋,由蒜香、辣椒香、花椒香和醋香混合的香氣,便彌漫在空氣中,一股子春天的氣息,挑動著味蕾。我有幸在朋友家吃過一餐,那淡淡的青草面香,入口難忘。

刺角芽要趁初春季節(jié)鮮嫩時采食,待過幾日它的刺漸漸變硬,鮮美口感不復。花兒一開就老了。到春末夏初,刺角芽開姹紫小花,狀若羽毛,又像漂亮的雞冠子。春天的綠毯上,偶爾點綴以刺角芽紫粉色的花兒,煞是好看。成熟時結(jié)出像蒲公英一樣的種子,隨風散播。

相傳刺角芽有止血、散瘀消癰、解毒降火之功效。我兒時在鄉(xiāng)間拔豬草,不小心劃破指頭,血流如注,嚇得哇哇大哭。附近勞作的大娘聞聲趕過來,順手在地畔扯幾片刺角芽葉子,放在粗糙的掌心里搓揉一番,迅速將糊狀物敷到傷口上,不一會兒血止住了,傷口也不感覺痛。早年間有人患了吐血、衄血癥,只取鮮刺角芽葉搗爛,開水沖服,據(jù)說效果很明顯。母親常說,野菜是寶,荒年是“救命糧”,貧病是“小大夫”,民間的生存智慧,是一種深入生活的智慧。

春日挑野菜,是人類有意識地尋覓與大自然親近的機會,野菜滋養(yǎng)的鄉(xiāng)土氣息,連同齒頰存留的芬芳,永遠是現(xiàn)代人所追尋的詩和遠方。

責任編輯:陳平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