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迪士尼”刷梗熱,“打卡”本身就是意義

2024-04-12 11:10:47 作者:光明網(wǎng)評論員

20240412095656148-22-363cb.jpg

這兩天,“成都迪士尼”霸榜熱搜。乍一聽,不少人以為“中國第三座迪士尼”之爭塵埃落定了。不過,此迪士尼非彼迪士尼,這里壓根沒啥城堡,只有一個項目——蹺蹺板。

這個在中國最常見的健身器材,位于成都武侯區(qū)玉林七巷,是最普通的那種居民區(qū)。一波波游客蜂擁而至,依次坐上“騎馬機”拍照或錄制短視頻留念,口中念念有詞“謝天謝帝,diss(表達不滿、批評)你”。此情此景,正是對一位說唱歌手自制MV名場面的“復刻”。此處有必要補充上下文,這首突然爆火的MV攝制于該歌手在一檔音樂綜藝被淘汰,而后以自己最擅長的方式“酣暢淋漓”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四川方言里的“diss你”與“迪士尼”聽起來很像,于是很快被網(wǎng)友激情演繹成“迪士尼”。所以說,“成都迪士尼”其實是“diss你”的諧音梗。參與其中的年輕人不僅樂于造梗,而且樂此不疲地傳?!€下忙碌的打卡和二次內(nèi)容創(chuàng)作是傳梗,線上的點贊轉(zhuǎn)發(fā)和評論亦是傳梗。由于線下打卡人數(shù)太多,當?shù)夭坏貌幌拗拼蚩ㄕ叩耐A魰r間。至此,“成都迪士尼”被打造為一處人造景觀。

一個如此寡淡的地方,如此無聊的活動,為啥有人能樂在其中?不少人表示“看不懂”。諧音梗本身沒有太多重意義闡釋的空間,但玩梗和接梗就不一樣了。玩梗和接梗背后,實則是編碼和解碼的過程——巧妙的意義錄入和賦予、心領神會的意義讀取,這種行為和過程本身帶給人們快感,人寓于梗,以梗會友。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完成了自我的彰顯和彼此的身份認同,找到了認同感和歸屬感。

正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心中也有一千個“成都迪士尼”。打卡“成都迪士尼”,也許是對那位說唱歌手的聲援,也許只是對說唱文化本身的喜愛,也許是借梗表達并對抗自己遇到的困境,抑或許只是為了留下“在場證明”。無論哪種,言外之意都是“我打卡,故我在”。按照一些哲學研究者的理解,重復玩梗、打卡是新媒介場景下“我參與,我主張”的方式,通過這種集體游戲,試圖在宏大歷史敘事中錨定“小小之我”。

有人說,這就是無意義的游戲。這是場游戲沒錯,但并非無意義。對于參與者來說,這種參與至少能帶來快樂,說它是一種情緒消費并無不可。在他們的潛意識里,他們出現(xiàn)在這里,參與這場在別人看來荒誕的游戲,就是意義本身?!按蚩ā北旧砭褪菓B(tài)度,“參與”本身就是意義。雖然從“diss你”到“迪士尼”的“?!北旧?,讓表達變得更具娛樂感,不再那么嚴肅和具有攻擊性,但想要表達的渴望并未因此被削弱——表達存在感,尋求認同感。

隨著打卡的人流暴增,周邊居民紛紛吐槽擾民。不過、拆除“坐騎”,封控小區(qū)等部分網(wǎng)友擔心的結果并沒有出現(xiàn),反倒是裝上圍欄,有人現(xiàn)場維持秩序,引導游客有序出入。這固然如一些評論者所言,與成都這座城市本身的“人設”與城市品格有關,相信這種選擇也是對年輕人造梗刷梗熱的理性思考,“解碼”了年輕人爭取自我表達空間的“譯文”。

(來源:光明網(wǎng))

責任編輯:陳平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