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橋柳

2024-04-01 13:02:39 作者:任靜

20240401095307538-60-a2c68.jpg

折楊柳,灞橋西,去日同君上柳堤。

又是一年春風綠,灞水橋邊折柳枝。那搖曳在唐宋文人筆端的千年的灞橋柳,承載了離人惆悵的灞橋柳,該是怎樣曼妙的身姿,在習習春風中,輕拂湯湯灞水,依傍十里堤壩,空靈且青翠,迤邐成一闋活潑婉約的小令。

初春的清晨,昨夜恰巧下過一場淅瀝春雨,灞水兩岸朦朧中的一帶煙柳繚繞著薄薄水霧,如夢如幻,如詩如畫。漸漸走近,才看清那一株株碧綠的柳樹,垂著長長的柳絲,只此青綠,儼然長袖細腰的女子,身著一襲曳地綠裙,扭動纖細腰肢,曲盡身姿的裊娜與娉婷。滿枝滿葉新雨后的露珠,仿佛女子身上佩戴的玉墜銀飾,又宛如她們滿腹的惆悵化作點點晶瑩的淚珠。而那輕柔搖曳的柳絲,則更像女子垂散著長長的秀發(fā),面對如鏡的灞水輕輕梳理。像是舞娘在輕舒綢帶,曼妙舞動,臨水照花。有風輕輕拂過,晨光中,柳葉霎時映出一層晶晶亮色,灞橋兩岸的綠柳自又舞出一番別樣意韻,宛如貴妃“霓裳羽衣”,又像敦煌“琵琶反彈”壁畫,迷離的意象,幻作倒映水面的迷人倩影……

在關(guān)中八景中,我曾輕撫華岳仙掌,陶醉驪山晚照,跋涉太白積雪,嬉戲曲江流飲,聆聽雁塔晨鐘,徘徊咸陽古渡,穿梭草堂煙霧,唯獨面對這兩岸灞柳風雪,情不自禁一聲興嘆。每到暮春時節(jié),灞橋之畔總是綠柳低垂,柳絮飛舞,宛如漫天雪飄,委實是秀色爭春,秀色奪人?!白钍且荒甏汉锰?,絕勝煙柳滿皇都?!表n愈的早春詩,引領(lǐng)我們漫步長安春景,滿城煙柳曳地,處處新綠處處景。每年春天,觀柳者如云。無論皇宮御道,農(nóng)家田舍,城南的“細柳營”,還是城西的青青客舍,最令人魂牽夢繞的要數(shù)十里長堤灞柳依依。然而,此時手拈青綠柳枝,我的意趣和思緒早已越過蔥郁煙柳,穿越千年,自然沉浸于千年前那次難忘的折柳相別了。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天寶年間,詩仙李白沿著長堤久久徜徉,送友遠去,耳際恍惚聽聞好友的簫聲,悲涼嗚咽,頓足回首,垂淚揮別,自是依依不舍。仿佛秦娥從夢中驚醒時,抬首望見秦樓上懸掛著下弦月,都難免印染了灞陵橋上的凄愴離別。遙望樂游原上冷落凄涼的秋日佳節(jié),蕭瑟的咸陽古道音信斷絕,西風無情地吹打著離人的淚痕,一縷如血的夕陽下,漢家高大的陵闕,顯得愈發(fā)孤寂落寞。

灞橋相別灞水湄,夾水柳依依,文人墨客吟詠不絕。長腔,短闋,無不籠罩一層別愁離恨之色。我不免呆想,李白當年送別時,是否應(yīng)該就在我腳下這片堅實的堤岸上,那也許是灞上早春的一個晴天麗日,或者陰雨綿綿的日子,李白身著一襲長衫布衣,頭戴綸巾,有沒有打一把油紙傘,或者搖一把羽扇,都不打緊,在我的想象中,他永遠都是那副超塵脫俗、風流俊雅的詩仙氣度。漫步灞橋煙柳堤岸,我分明望見大詩人久久凝視長安巍峨的城墻吟哦:“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币宦曕皣@回響千年。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因為牽系著太多的哀傷惆悵,灞橋曾被人冠以情盡橋、斷腸橋、銷魂橋的別名?!皬膩碇挥星殡y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晚唐詩人雍陶一首膾炙人口的《折柳橋》,更是將灞橋折柳贈別的離愁別緒深情地凝于筆端。

暮去朝來顏色新,身姿曼妙灞橋柳。沒有人知曉每一樹飄逸的柳枝上,曾寄寓了古人多少離情別恨,更沒有人記住這座灞橋上曾流連過多少貶官逐臣,他們失意的身影,憔悴的面龐,傷感的淚花,一如灞柳風雪,彌漫了歷史的天空。唯有灞橋柳,年年歲歲綠依舊。從某種視角來看,灞橋橫跨灞河千年,默默無言地見證了歲月更迭,人間離別,難道它不正是一座歷史的豐碑嗎?

奔流不息的灞河水,從秦嶺南麓一路浩浩湯湯流至長安,灞河的水流不斷,長長的灞橋連接兩岸,春風習習,翠柳依依,點染了古都的風光千里。殊不知,灞橋并非一味承載折柳送別,兒女情長,它也有冷峻,甚至是鐵血無情的一面,它布滿滄桑的目光,多次見證了歷史的鼓角錚鳴,刀光劍影。

這座橋,曾寄寓了一個個風流才子美好的希望,也在張揚著一代代帝王成就偉業(yè)的霸氣。遙想當年,曾有“得灞橋者得天下”之說。秦穆公稱霸西戎后,與晉國締結(jié)秦晉之好。為了彰顯秦國稱霸四方的偉業(yè),改滋水為“灞水”,并在“霸水”之上建造一座灞橋。春秋爭霸之后,秦始皇氣吞山河,揮劍六合,在灞橋畔賜酒大將軍王翦。然而僅僅過去了十多年光陰,他的后裔子嬰倉皇抱印于灞橋邊向劉邦投降交權(quán)。而在這灞橋之上,還發(fā)生過一件在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事件——鴻門宴。劉邦與項羽之間那場一觸即發(fā)的戰(zhàn)爭,就是消弭于柳絮飄舞的灞橋邊。戰(zhàn)鼓未息,年輕的詩人李賀佇立在灞橋上,吟詠“灞水樓船渡,營門細柳開”。唐朝末年,叱咤風云的黃巢來了,方迫降唐將張直于灞橋畔,青史留名的黃巾起義最終摧毀了腐朽的李唐王朝。時光的滾滾車輪駛?cè)?936年,黎明前一聲槍響,“雙十二”事變震驚世界,愛國將領(lǐng)張學良驅(qū)車到灞河橋頭,揮淚勸阻激憤的游行學生……

刀光劍影,金戈鐵馬,黃塵古道、烽火邊城……歷史的煙云早已湮沒了這一切。灞水橋邊倚華表,暈染過歷史的遺光流彩,這片明媚柳色,在春風中無聲地搖曳,舒展青綠,仿佛那些遠去的歷史人物在青燈黃卷下,徐徐翻動著竹簡史冊……

灞橋十里長堤,植柳數(shù)萬株。一年一度,綠了又黃,黃了又綠,不知吸引了多少游客在此流連忘返,我想假若它只存活于文人單薄的詩集中,或僅僅是根植在折柳相送灞橋傷別的小兒女意識里,那么天若有情天亦老,灞柳歷經(jīng)漫漫三千年,恐怕也早已老邁枯朽了。為何枝上柳綿吹又少,年年青青柳色新呢?

我居長安二十余載,漸漸開悟。八水繞長安,此地最適宜柳樹生長。這一方厚土具有接納與涵容的品質(zhì),不自封,不排外,正如歷經(jīng)十三王朝卻能包容大千萬象的古都長安。相比置身苦寒之地的左公柳,灞橋柳有幸根植于八百里秦川肥沃甘美的厚土,適地而生,應(yīng)時而長。當年左公種柳,是因為不堪面對戈壁灘滿目蒼涼之色。光緒元年,左宗棠被清政府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wù),出兵西征,收復伊犁。這位可敬的封疆大吏將滿腹的慨嘆化為改變戈壁灘面貌的雄起——“自涇州以西至玉門,夾道種柳,連續(xù)數(shù)千里,綠如帷幄”。左公以樹為碑,以柳為傳,改變了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的魔咒。左公柳,從此青史留名,造福后代。

行文至此,我不禁聯(lián)想到另一位與柳樹有關(guān)的歷史名人,那就是與左宗棠具有同樣文化精神意蘊的唐朝刺史——著名詩人柳宗元。他們都有一個相同的堅定信念:水木清華,人文滋潤,樹人同樹木,方可成大氣。比左宗棠有幸的是,柳宗元面對的不是荒涼的戈壁,而是一條九曲回腸、水流碧澈的柳江,一個得天獨厚的植樹場所。在廣西柳江堤岸上,依依垂柳被喚作柳州柳。時隔經(jīng)年的這個春天,佇立灞柳橋畔,我的眼前恍然看到柳宗元帶著三兩仆從,在江邊埋頭插苗,培土,澆水,一行行搖曳的柳州柳寄寓了綠色的希望,也牽系著一代詩人高潔的人格。

與左公柳和柳州柳所不同的是,灞橋柳遇到的不僅僅是一位清官,一個文臣,而是廣眾的灞橋人。最能鐘情篤愛這灞橋柳的,正是生于斯長于斯的一代代普通的灞橋人。他們將自己對人對己寬容柔和的品性,連同骨子里固有的耿直韌性,一同植入灞橋柳。至此,灞橋柳便具有了既堅且韌、剛?cè)嵯酀钠犯?,使得灞橋兩岸十里長堤出現(xiàn)了“垂陰當覆地,聳干會參天”的無限勝景。灞橋柳,該當是灞橋人的生命樹!一棵棵風雨千載的灞橋煙柳,自從根系扎入深廣的民心之中,那柔媚的枝干,窈窕的細葉,愈發(fā)煥然勃發(fā)鮮活的生機,閃耀更為綺麗的色彩。

不獨灞橋柳,民間對所有柳樹同樣寄寓了無限愛戴。正月的時候,人們喜歡將銀柳雪柳插入花瓶,故正月就被美稱為柳月。而一味中藥竟然叫作西河柳,且不說那背后隱含的苦澀滋味,僅僅將這個名字含在嘴里,便有一種馥郁的芳香,漸漸暈染開來,宛如齊白石畫中的柳枝,旖旎出一派曼妙風姿。我突發(fā)奇想,如果今生能做一棵灞橋柳,該多有福氣!

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東風里,有灞橋煙柳,知我心。

夕陽西下,柳陰東移。恍惚間,那長袍綸巾的詩人,正在灞橋掉轉(zhuǎn)馬頭,蹄聲嗒嗒,漸行漸遠,他們似乎故意走得那樣慢,那樣慢,然后,漸漸淡出了案幾上正翻開的那本詩冊中……

責任編輯:陳平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