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帶一路”是“海絲泉州”大好機遇

2024-03-01 11:08:21 作者:謝偉端

20240301100641154-84-4e740.jpg

葛劍雄演講現(xiàn)場

日前,由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主辦,澎湃新聞聯(lián)合主辦的“我愛泉州”世遺之城創(chuàng)意傳播榜發(fā)布暨“何以泉州”文化絲泉沙龍分享會在泉州舉行。復旦大學資深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葛劍雄教授以《泉州:海洋與世界》為題進行主旨演講。

葛劍雄從福建的地理情況和希臘半島作比較講起,展開了泉州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機遇,在宋元時期成為東方大港、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輝煌歷史,隨后又談到了海上絲路的興衰、泉州未來的發(fā)展等內容。他提出了一個問題,泉州能否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出發(fā)地?

1

歷史上福建與希臘半島之異同

從地理環(huán)境的角度看,福建和希臘半島非常相似。首先,這個地方多山少地,歷史上陸地交通相當不便。其次,這里河流短促,內河運輸?shù)臈l件不良,比如福建最大的河流閩江,流域狹窄,流速比較快,不利于航行。再者,耕地面積很有限,初級資源也并不充足,福建與中原內地在地理上有山嶺阻隔,在東漢以前很少發(fā)現(xiàn)有華夏文化傳播的影響,文字方的史料在前期比較少,應該承認福建當?shù)氐脑∶窀鷥鹊刂性谖幕弦婚_始有比較大的差異;此外,福建跟希臘半島一樣,海岸線長,天然港灣、半島、島嶼多,航海條件優(yōu)越。

最大的不同是,希臘面臨地中海,而福建面臨太平洋。在古代航程可及的條件下,希臘可以很便利地與外界發(fā)生聯(lián)系與交流,而且在希臘外界,就近就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吸引著他們;而當時福建附近的這些島嶼,包括臺灣島在內,發(fā)展都遠遠落后,在其他更遙遠的地方,包括東南亞、太平洋中的島嶼,在古代的條件下,往往是出于偶然性才可以發(fā)生聯(lián)系。

所以同樣的環(huán)境,因為外部條件、人文條件的差異,希臘很快由希臘半島聯(lián)系發(fā)展到海上,于是擴大到波斯、北非,而福建長期缺少這樣的條件。

盡管今天的史料里面找不到直接的有關福建古代航海的證據(jù),但是可以發(fā)現(xiàn)間接的證據(jù)。比如《后漢書》里講到東鳀人,講到澶州,講到徐福帶童男子數(shù)千人入海,后面講到海島上這些人,“時至會稽市”,就是經常到會稽來做買賣,這會稽是什么地方?東漢以前的會稽是包括今天的福建的,只是因為福建設立的行政機構比較少,所以大家往往就忽略了。

這里面講到了“會稽東冶人有入海行遭風,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絕遠,不可往來”。實際上就是指浙江南部跟福建,有人出于偶然的原因到達了澶洲,而且講到非常遙遠,所以澶洲不一定就只限于臺灣島,我認為應該是包括更遠的這些島嶼。

2

福建古代海外探尋有證據(jù)支持

福建古代已經存在著航海以及在海上探尋外界的活動。

為什么古代的中文史料不見記載?因為漢武帝取消了東甌和閩越(粵)——以今天的溫州為中心和以福州為中心的當?shù)厝说恼啵旬數(shù)鼐劬拥娜丝谶w到了江淮之間,并且取消了原來已經建立的行政機構。

在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的這一段時間里,當時中原人自會稽由海路遷到了交趾(今天的越南北方),但是他們沿途看不到漢朝這些地方,這里的一切就很難在史書上找到記載。

到了東漢建初八年(公元83年),“交趾七郡貢獻轉運”,這些物資都是從東冶(今福州城區(qū)一帶)沿海北上的。盡管主流人士否定這是漢地,但實際上包括今天的廣東、海南,包括越南的北方,當時交趾的七個郡,他們貢獻給朝廷的物資都是沿海一路上去的。后來,當?shù)匦尥朔侥蠋X的山路,才改成由山路運輸。

所以我覺得這是很明顯的證據(jù),證明當時沿海的這一條運輸路線,是東漢前期官方的主要交通線。

另一個間接的證據(jù)是公元412年高僧法顯返回青島,他首先到獅子國,也就是今天的斯里蘭卡,在那里搭上船,航行到了今天印度尼西亞這一帶,再從那里北上。這艘船最后到了青州的長廣郡,也就是今天的青島嶗山,而且他乘的是商船。

既然存在這樣一條路線,我們可以肯定當時的商船航線是從東南亞通向中國,我們也可以推測商船在中國沿海??坎⒉恢挂粋€長廣郡,應該也是包括今天的廣東、福建、浙江沿海的。

3

絲路貿易重心唐末轉向泉州

使這條海上交通路線成為一條主要的航線,以至形成我們后人所產生的“海上絲綢之路”概念的契機,還是公元755年發(fā)生的安史之亂。因為安史之亂,陸上的交通線斷絕,當時阿拉伯、波斯的商人是以商業(yè)、以長途貿易作為主要的財富來源,甚至是他們的一種生存手段。貿易交通路線轉到海上以后,他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海上交通運輸?shù)膬?yōu)越性是陸地所無法替代的。

首先運量大,成本低,而且阿拉伯、波斯商人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商機。因為當時的船本身是木結構的,它自身輕、重心不穩(wěn),所以在海上航行必須在艙底放上石頭,以增加穩(wěn)定性,就是壓艙石,或者在水密艙放上水,也是起到壓艙作用。

他們在福建發(fā)現(xiàn)這里的日用瓷器非常便宜,于是就將日用瓷器放在艙底代替壓艙石。這些瓷器同時也是商品,中間轉運東南亞或者運回阿拉伯,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海上運輸?shù)睦麧?。所以安史之亂平息之后,他們也沒有轉回陸路。

有人誤認為陸上絲綢之路存在到近代,其實在安史之亂以后,這條道路已經不用了?,F(xiàn)在西方人講的此后的“絲綢之路”,只是指新疆到中亞之間這條路,不再是指從中國的古都長安、洛陽,通過撒馬爾罕連接西方的這條路。

當時轉到海上,一開始都是延續(xù)著傳統(tǒng)路線,并不是轉到泉州。我在泉州參觀了海上交通史博物館,并和其他地方進行了比較,比如廣西北海的博物館,它里面的展品有很多是2000年以前的,包括羅馬的、早期波斯的,比如玻璃這些,而泉州是沒有早期這些東西的。

在唐朝,當時海上交通和外貿重要的地方是揚州、廣州和明州(今天的寧波),然后才是泉州。但是到了唐朝末年,廣州遇到了一個重大的災難,黃巢的軍隊把在那里聚集的阿拉伯和波斯的商人都殺了。而在這以前廣州已經形成了以這些海上來的商人為主的社區(qū),被稱為番坊,里面的長官被稱為番長,也就是外國人。

廣州出了這個事情以后,唐末五代揚州又經歷了重大災害,明州也是發(fā)生了戰(zhàn)亂,由于泉州當?shù)氐母顡?jù)政權一貫是保境安民、服從朝廷,所以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機遇。從唐后期開始,海上交通和外貿重心逐漸轉移到了泉州,所以我們現(xiàn)在看泉州發(fā)展主要還是唐后期開始的。

同樣的地理條件,它還要有天時、人和的因素。所以泉州獲得的機遇,不僅是長期遠離戰(zhàn)亂,另一方面,到了唐朝后期,隨著南方與福建的經濟、商業(yè)、手工業(yè)的發(fā)展,重要的出口物資,像瓷器、茶葉、絲綢,福建有商品優(yōu)勢。另外,福建有優(yōu)質的木材可供造船、修船,還有充足的人力資源。

4

宋元時期泉州對外貿易繁榮

總的來講,泉州的發(fā)展包括“海上絲路”,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比較主動的階段,一個就是宋朝,比如宋朝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設立市舶司,從法律上講,宋朝開放的貿易主要還是沿海,而不是對外。當時法律明確規(guī)定海上的貿易不能包括日本、朝鮮,更不能包括北方的契丹遼國??陀^上講,宋朝政府一定程度上支持開發(fā)了海上的貿易,這個立場是以前沒有的。

最開放的時代是元朝,元朝不僅基本上放開了對外貿易,而且地方政府還可以用今天的貸款形式支持外貿。當然最重要的背景就是蒙古人除建了元朝以外,成吉思汗的子孫還建了四大汗國,它的疆域一直到東歐,包括阿拉伯,甚至擴大到北非的一部分區(qū)域。所以元朝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對外貿易海上交通的黃金時代。雖然時間比較短,但給人類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留存至今天的青花瓷屈指可數(shù),異常珍貴。元青花瓷的發(fā)展離不開顏料,原料來自今天的阿富汗跟伊朗東部,含金屬鈷的青金石。在沒有海上貿易前,青金石要運到中國很困難,有了海上貿易以后,大量優(yōu)質的青金石運到了元朝,中國生產出了最高質量的青花瓷。

現(xiàn)在世界上青花瓷藝術品保存最多的地方是在土耳其和伊朗的博物館,我都去參觀過。在伊朗首都伊朗國家博物館,可以看到很多的大件,而且非常精美。青花瓷在元朝基本上是專門生產的出口產品,它主要是外銷的,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把這些珍貴的產品運出去,我想這是當時外貿繁榮的非常好的例子。

5

明清時期衰落內外因

這條絲綢之路怎么衰落的?首先是阿拉伯本身航海的衰落,進入大航海時代主要是歐洲的荷蘭、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英國等幾個國家。同時明朝從朱元璋開始,一度實行海禁,地方官嚴格執(zhí)行,當時有說法,“片板不許下?!?,反正是嚴格禁止。

但是這期間,民間貿易與航海活動也沒有停過,只是因為它屬于違法走私,受到官方的鎮(zhèn)壓,這些人被稱為???、海盜。

地方官員了解地方的情況,也了解民間生存的需求,再加上明朝的制度,地方官有相當一部分辦公費是自籌的。在當時特殊的情況下,泉州跟福建的地方官往往支持或者默許民間的貿易,但是地方官如果受到朝廷的壓力,也就不得不采取措施,往往是把他們驅逐走,所以一些大的民間貿易或者走私的集團,他們就不得不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基地。比如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在日本建了基地,又在臺灣島北港建了基地。不過在海禁的大背景下,民間貿易很難再直接從事遠洋活動,所以包括鄭芝龍這些人在內,他們基本上的貿易范圍就是以馬尼拉為一線,再往歐洲,實際上都是被荷蘭、西班牙、葡萄牙以及以后的英國所壟斷,著名的東印度公司一度就是荷蘭人壟斷的,這里面我們看不到中國或者福建商人的活動。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實行“遷?!保⒁?guī)定從遼東半島到雷州半島,所有沿海的居民全部要內遷,而且下面層層加碼,有的地方甚至造成了差不多100多里的沿海無人區(qū),給經濟社會發(fā)展造成了很大的打擊。清朝原來正常的通商的口岸也從原來四個口岸,到乾隆年間只留下廣州一口通商。后來鴉片戰(zhàn)爭,才在帝國主義壓力下,原來的口岸才恢復,并增加新的口岸。

6

泉州古代“海絲”主要是外力推動形成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泉州跟海上絲綢之路的關系,它主要還是在外界的推動下形成的。

現(xiàn)在都說唐朝很開放,但嚴格講唐朝是“開而不放”,唐朝對外文化的影響是“傳而不播”。當時唐朝的首都長安的確集中了很多外族、外國人。我們還可以在海交館里找到很多證據(jù),證明當時中國的門、泉州的門是打開的,但是開放了沒有?我們到現(xiàn)在為止找得到這樣的例子嗎?泉州人、福建人到了阿拉伯,到了波斯,到了歐洲沒有?宋元有關泉州開放的三件史料里面,《云麓漫抄》和《諸蕃志》的作者從來沒有離開過宋朝,是根據(jù)外來內容由他們記錄的,只有汪大淵是自己出去的,但他說得很清楚,是搭乘外國的商船。比如周達觀寫的《島夷志略》,他倒是自己出去的,但他是元朝派出的使者。而我們現(xiàn)在能夠找到的唐朝有名有姓的、到了外國的,屈指可數(shù),一個是杜環(huán),那就是怛羅斯之戰(zhàn)的戰(zhàn)俘,他之所以能夠留下1000多個字的《經行記》,也是各種偶然因素,第一他被俘以后沒有被殺掉;第二他是有文化的,他能夠把經歷記下來;第三,他很幸運被阿拉伯人放回來了;第四,他回來以后又很幸運,他的堂叔父杜佑是當朝宰相,正在編《通典》,把他的文章收在里面了。要是其中缺少一個因素,唐朝就很難留下有人到外國的確切記錄。

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可以看看從泉州到福建,歷史上有沒有這樣一種自主的開放的意識,以及自主開放的條件。

7

“海絲泉州”建設有了大好機遇

看今天和未來,泉州非常幸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在1991年抵達泉州進行考察,確認泉州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但泉州真正得到的機遇,是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這使我們不僅在實際上跟世界重新聯(lián)系起來,而且我們從政府到民眾的觀念都有了重大的改變。

泉州面臨最新的機遇,當然是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為推進實施“一帶一路”重大倡議,讓古絲綢之路煥發(fā)新的生機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亞歐非各國聯(lián)系更加緊密,互利合作邁向新的歷史高度,2015年3月,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lián)合發(fā)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提出支持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qū),加強福州、廈門、泉州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設。

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是經濟交流,文化上也是我們開放接收人家的。我們今天看這些刺桐城的遺址,看這些阿拉伯人、波斯人,看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留下來的遺址,很明顯并不是我們華夏的傳統(tǒng)文化,而是外來的,以后它才融入本地文化。

今天我們要保護文化遺產,我們要走向世界,我們到底怎么樣在保持我們中華文明主體的情況下再去融入其他文化?今天在我們泉州、在福建、在中國,我們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我們也要有充分的準備,因為我們也面臨著前人沒有遇到過的挑戰(zhàn)。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F(xiàn)在對泉州上下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怎樣真正把這些遺產看成泉州人、中國人甚至整個人類不可再生、不可重復的遺產,世界遺產的保護應將“不自覺”轉為“自覺”,堅持保護第一。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考慮怎么活化、怎么利用。

同時,泉州的文化要走出去,固然要堅定文化自信,同時也要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要了解世界,誠心誠意地欣賞、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這就是費孝通先生講的要“各美其美,也要美人之美”。

來源: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樊銳祥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