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期盼來年好日子

2024-01-29 11:56:32 作者:白來勤

20240129100711243-63-d6ab7.jpg

在“民以食為天”的中華文化長河里,祭灶占據(jù)了一個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位置。

其實(shí)供奉灶王爺?shù)膫鹘y(tǒng)早在晉代就開始有了。最早送灶王爺上天的日子是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這兩天,那時候規(guī)定的是“官三民四”,也就是說當(dāng)官的家里二十三祭灶,平民百姓二十四祭灶。南宋詩人范成大有一首《祭灶詞》,真實(shí)有趣地記述了當(dāng)時農(nóng)村歲尾祭灶俗習(xí),迄今談來仍使人興味盎然:“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fēng)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tuán);男兒酌獻(xiàn)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fù)云;——乞取利市歸來兮!”范成大這首詩,使我們認(rèn)識了南宋時期農(nóng)村的生活內(nèi)容,嗅到了真實(shí)的生活氣息,使我們感受到濃濃的年味撲面而來。

在古時,祭灶禮儀莊嚴(yán)肅穆,由家長率著一干男丁羅拜灶神,獻(xiàn)酒焚香,將灶上貼了一年的灶神像小心焚化,默送灶神在一縷青煙中升天而去。根據(jù)俗諺“男不圓月(中秋祭月禮),女不祭灶”之說,平日操勞洗碟抹碗煮肉蒸饃圍著鍋臺轉(zhuǎn)的婦女們則與此祭祀儀式無緣。

在西安一帶農(nóng)村的祭灶,一般是晚上把灶爺分成上下兩段,上段是騎馬的灶爺,下段是一匹備鞍的馬,然后點(diǎn)燃香燭,向灶爺敬上白天烙好的蔥花油餅和在集上買來的灶糖。祭灶一般要獻(xiàn)上12個蔥花油餅,閏年13個。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jìn)步,加上關(guān)中人包容的心態(tài),婦女們早就可以參與到祭灶活動中來了。

蔥花油餅是一種被稱作“油餡兒饦饦”的餅子。主婦烙油旋時,搟開發(fā)好的面,往面上抹清油,撒些鹽和五香粉,然后卷起來剁成饅頭大小的一截一截,再把橫截面放在案板上,用手朝下按,使之成為餅子后放在鍋或鏊子里烙熟。其色金黃,其味醇香。當(dāng)然有的家庭還烙糖餡兒大餅鍋盔或燒餅以祭灶爺。

關(guān)于祭灶的油蔥花餅,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呢。

傳說古時候,玉帝的小女兒看上了人間一個管伙的小伙子張回。玉帝知道后十分生氣,責(zé)怪女兒不該愛上凡夫俗子。他按天規(guī)要把女兒打下凡去,不準(zhǔn)再回天宮。王母娘娘就出面求情,玉帝不得不答應(yīng)女兒下凡和張回成親,并封他倆為“灶君爺”和“灶君婆”,讓女兒女婿每年臘月二十三回天宮一次。

“灶君爺”和“灶君婆”生活在人間底層,最知民間疾苦,每年上天都要向玉帝訴說人間苦難,給人間要回糧食。后來玉帝聽在人間的土地神稟告,說凡間人每年糟蹋糧食不計(jì)其數(shù),非常生氣,就不準(zhǔn)灶爺灶婆從天宮帶糧食給人間。

有一年,人間遭災(zāi),年關(guān)將至,家家揭不開鍋,灶爺灶婆看在眼里,記在心間,決心要把這事稟明玉帝,求他開恩。百姓得知他倆臘月二十三日這天要回天宮去,就合伙東家借油西家湊面北家尋蔥南家找鹽地給他倆烙油蔥花餅,打發(fā)灶爺灶婆上天。灶爺灶婆對此大為感動,上天后向玉帝如實(shí)訴說人間苦難,可玉帝任他倆怎么說,就是不信。想起土地神說的話,玉帝還直怪他倆說謊。灶爺灶婆對此一籌莫展,心想:人間的百姓實(shí)在苦啊,過不了年咋辦呢?商量后又去求王母娘娘,不知怎的,歷來不食人間煙火的王母娘娘這次卻動了惻隱之心,答應(yīng)了他們的請求。

臘月二十四日,灶爺在天宮砍了些竹子,灶婆幫他扎成掃帚。二十五日,灶爺泡了些豆子,灶婆把它做成豆腐。二十六日,灶爺灶婆給百姓割了肉。二十七日,在天宮支起油鍋,灶爺灶婆炸丸子。二十八日,灶爺灶婆又支起大鍋小鍋蒸年饃,包子蒸饃一摞摞。二十九日,又在天宮包餃子,好讓百姓過年吃好的。大年三十這天,灶爺灶婆把這些東西全部裝好,趕在三十半夜才回到人間,帶給眾鄉(xiāng)親……

祭灶時用一塊蔥花油餅拌上谷草或者麥草祭灶馬,燭盡將舊灶爺像燒化,然后先由男主人向灶爺祈禱:“灶爺灶婆上了天,多說好話行方便。今年缺吃又少穿,明年糧食得寬展(寬裕)。灶爺灶婆你莫嫌,干糧盤纏多帶點(diǎn).....”再由女主人祈禱:“灶爺灶婆穿得青,騎戲馬,戴紅纓,扳的銀鞍踩金蹬。撒米潑面我有錯,清水惡水無奈何,上去不敢給天宮爺爺說,只好說,嫑瞎說,南無佛,阿彌陀?!笨傊乔笃洹吧咸煅院檬?,回宮降吉祥”,敬請?jiān)顮敳灰?jì)較孩子們的不敬言辭。祭罷,全家人分吃蔥花油餅,還要給不在家的人留一些,待其回來后吃,讓其享受灶爺?shù)亩鞯洌玫皆顮斏耢`的保佑。燒過三柱香后,主祭者鋪開黃表在每個干糧上掐些碎塊和一些灶糖包起來燒掉,再加一些草料給灶馬,第二天將灰扔到房頂或崖背上,即為送灶君上天。又于除夕天黑后貼新灶爺,將舊灶爺下段的灶馬燒化,請?jiān)铖R去接換祭灶時上天的灶馬,把灶爺和糧食馱回來。燒了舊灶爺?shù)幕矣诔ι蠅灂r投入野外井里,忌諱亂扔踩踏。俗信認(rèn)為若亂扔踩踏,就會使全家受窮。

關(guān)中歷來有闊祭灶和窮祭灶之說。豪紳巨賈,祭灶時是很講究排場的。他們不但殺豬宰羊,供品豐盛,把蓼花糖碼得像大塔一樣,而且還要給老灶王爺糊升天用的車馬。貧困戶最少也得殺只雞,至于那些赤貧人家可就不一樣了,他們只在鍋臺上或墻壁的吊板上擺一碗涼水,燒三炷香,磕三個素頭,把灶爺和灶馬就地一燒,就算是祭祀完畢了。

各地還有“張王李趙,二十四晚上祭灶”的諺語。俗信認(rèn)為,張王李趙四大姓,人口很多,如果大家都在二十三晚上祭灶,灶爺、灶婆負(fù)擔(dān)太重,消受不完大家的敬意,不消受又太過浪費(fèi),所以就讓這四個大姓的人在二十四晚上祭灶,既替灶爺分憂解愁,更可讓灶爺灶婆更充分地享受人間的敬意。據(jù)說是在民國時期規(guī)定統(tǒng)一二十三過小年,大家伙一起送灶爺上天。

祭灶的開始預(yù)示著春節(jié)的到來,關(guān)中人謂之過小年。舊時,各買賣地兒(商號)有三節(jié)(除夕、端午、中秋)結(jié)賬的規(guī)矩,凡應(yīng)收賬款一律要結(jié)清。因此,從祭灶開始,紛紛派伙計(jì)外出討債。還不起債的人就要跑出去躲債,直到除夕接神時才回來和家人一起過年。我國的民族經(jīng)典歌劇《白毛女》中,佃戶楊白勞躲債七天于除夕夜歸來,說的就是這種習(xí)俗。

灶爺按理說就是一個小神,可是為什么上到官、下到民都要供奉他,都不敢得罪于他?傳說灶神不僅管著鍋里的飯菜,更管轄著家庭成員的命運(yùn)。灶爺每年臘月二十三晚上也就是過小年的這天晚上,向玉皇大帝稟報人家善惡,一旦你得罪了這位大神,他就會專挑你做的錯事稟告玉帝,然后玉帝會懲罰你家。故在宋代,灶神就被稱為“司命”。故在一年的最后,老百姓一定要好好答謝一下這一年來守護(hù)家宅安寧的灶神,因?yàn)榧抑衼砟甑牡湼?,就全看這一場匯報工作了。

民間都把灶神尊為"一家之主",就應(yīng)該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是灶爺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奏的日子,據(jù)說初舉告者,大錯則將減壽300天,小錯也要折陽壽100天。人們既然惹他不起,又躲不過,于是每年臘月祭灶時,要給灶爺供上豬頭肉、魚、豆沙糖,又敬酒又燒錢,用這些食物糊住灶爺?shù)淖彀停簿筒槐阏f這一家的壞話。如此看來,什么灶王爺、馬王爺、土地爺、龍王爺包括玉皇大帝在內(nèi)這一層層神祇,和人間一樣,都喜歡接受他人的賄賂,“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短”,只好把人間的是與非、善與惡、白與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或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稀泥抹光墻罷了。

責(zé)任編輯:陳平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