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寶雞品味寓意美好的典故——呦呦鹿鳴:展示和美

2023-09-04 14:17:54 作者:毛麗娜

陜西寶雞是周文化的發(fā)源地、《詩經(jīng)》發(fā)源地之一,由此源起的典故,以及典故的寓意,成為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就讓我們一起尋覓與寶雞相關(guān)的典故,品讀其間的故事和美好寓意!

“周王手持酒樽,氣宇軒昂,把酒臨風(fēng);群臣也手持酒樽,表情各異,有的喜形于色,有的若有所思;樂師正在鼓瑟吹笙,鼓簧擊磬;一群小鹿,仿佛陶醉于美妙的音樂之中……”在寶雞市石鼓文化城“鹿鳴宴”廣場上,有一組“鹿鳴宴”群雕,正是《詩經(jīng)·小雅·鹿鳴》里描述周天子宴請群臣時其樂融融的景象。

微信截圖_20230904101531

“鹿鳴宴”群雕

那么,三千多年前的這場宴會是怎么開場的呢?

最先登場的不是主人和客人,而是可愛的小鹿。“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在廣闊的原野上,一群鹿兒悠然地吃著野草,不時發(fā)出呦呦鳴叫,此起彼伏,和諧悅耳。在這優(yōu)美的田園牧歌中,宴會的主角登場了。在古人看來,鹿是一種高雅的動物,群鹿相呼引,也比喻國君所宴請的嘉賓都是賢人。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我的好朋友,我們一起聆聽這美妙的琴聲之樂。

“我有嘉賓,德音孔昭。”我的好朋友們,品德高尚……

這組石鼓文化城的雕塑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群鹿,它們神態(tài)各異。群雕高9.5米、寬12米,夜幕降臨,在燈光的映襯下,流光溢彩,令人震撼。

筆者看到,“鹿鳴宴”雕塑北面的底座上,刻有《詩經(jīng)·小雅·鹿鳴》。據(jù)記載,“鹿鳴宴”因宴會上演奏《詩經(jīng)》中的《鹿鳴》篇而得名,是在周代“鄉(xiāng)飲酒禮”基礎(chǔ)上演變而來的聚會形式。鄉(xiāng)飲酒禮的歷史,最早見于“周王亶父在岐山宴會群臣賓客”。

《鹿鳴》一詩中寫道: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這首詩歌開頭皆以鹿鳴起興,自始至終洋溢著歡快的氣氛。詩中的“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皆是禮遇君子的種種表現(xiàn),也說明了主人德行高廣。

“呦呦鹿鳴”的典故被后人經(jīng)常運用,如,三國時期的曹操在《短歌行》一詩中就引用了“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四句詩,表達(dá)自己對賢才的思慕。唐代時,“鹿鳴宴”成為科舉制度中規(guī)定的一種宴會,地方官舉辦“鄉(xiāng)飲酒”,以祝賀中榜的學(xué)子。飲宴之中,必須先奏響《鹿鳴》之曲,隨后朗讀《鹿鳴》之歌,這個習(xí)俗一直延續(xù)到了清代。后來,這種宴飲習(xí)俗不斷推廣,在日常的宴會上也流傳開來。

還有一個鹿被古人視為吉祥象征的例子,寶雞市扶風(fēng)縣有一種特色小吃名為“鹿糕饃”,小巧便攜,香甜可口,饃中間為紅色小鹿圖案。古時,長輩為年輕人制作鹿糕饃,寓意刻苦讀書、努力學(xué)習(xí)。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