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宣布將在2035年前全面禁售燃油車

2022-08-29 10:41:44 作者:高涵

美國人口最多的、汽車和卡車消費量最大的加州近日在向新能源車轉型上邁出了一大步。

據(jù)CNN,加州監(jiān)管機構于美西時間周四一致通過了嚴格的規(guī)定,該州將在2035年前全面禁售新的燃油車,并設定了逐步淘汰燃油汽車的中期目標。報道中稱,這將對美國汽車市場產(chǎn)生重大影響,預計其他幾個州也將隨后出臺類似的規(guī)定。

加州:2035年零排放新車銷量占比將達100%

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下稱CARB)成員丹尼爾·斯帕林稱,“這個規(guī)定是里程碑式的。這是CARB在過去30年里做的最重要的事情。這不僅對加州意義重大,對全美和全球也有重要意義。”

據(jù)悉,CARB的新規(guī)定還將為零排放汽車設定臨時的配額,其重點是新車。根據(jù)新規(guī)定,從2026年開始,在加州銷售的35%的新乘用車、SUV和小型的皮卡都將被要求為零排放車輛,且35%的比例還將逐年增加,預計到2028年這一比例將提升至總車銷量的51%,2030年達到68%,并在2035年達到100%。

但需要注意的是,周四通過的規(guī)定并不涉及存量的燃油車和二手車,存量燃油車仍可以繼續(xù)上路,2035年后二手燃油車也可以繼續(xù)售賣。

加州官員表示,通過加速向電動車的轉型,周四通過的規(guī)定將大幅減少加州的二氧化碳排放,并緩解空氣污染。CNN報道中稱,包括科羅拉多州和明尼蘇達州,以及東北部和西海岸的部分州在內的15個州,都已經(jīng)遵守了加州此前就已經(jīng)出臺的零排放車輛規(guī)定。新規(guī)還將允許20%的零排放汽車為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加州州長加文·紐森的發(fā)言人稱,目前還不清楚有多少州會采納加州的新規(guī),但預計“大多數(shù)州會遵守”。紐約州、俄勒岡州、華盛頓州和羅德島州的官員已經(jīng)向CNN證實,他們計劃通過各自的程序,采用加州的規(guī)定。

斯帕林表示,如果這些州中的大多數(shù)州都效仿加州的做法,那么這可能會改變美國汽車行業(yè)的格局。他補充稱,在起草加州2035年前禁售新燃油車的過程中,各大汽車公司“出乎意料地少有爭論”和反駁,這是一個信號,表明這些汽車公司也正在接受向零排放汽車的轉型。其實,包括福特和通用在內的幾家美國汽車制造商此前就已宣布了向零排放汽車、卡車和SUV轉型的計劃。

業(yè)內人士:加州的目標“極具挑戰(zhàn)性”

NPR援引行業(yè)資訊公司Cox Automotive的最新季度報告稱,今年4月~7月期間,美國電動車的銷量僅占新車總銷量的5.6%。該報告指出,在高油價的刺激下,這是一個創(chuàng)紀錄的占比,然而,電動車供應端的問題仍然存在。

據(jù)美國新聞評論網(wǎng)站VOX,加州在全美的汽車工業(yè)中長期處于領先地位,該州有近3000萬輛登記在冊的汽車和卡車,2021年又新增了180萬輛新車的登記,其中大約8%是電動車。

并非所有業(yè)內人士都對加州的目標表示看好。代表大型汽車制造商的汽車創(chuàng)新聯(lián)盟總裁兼CEO約翰·博澤拉認為,加州在2035年達到100%的零排放新能源車的銷售將是“極具挑戰(zhàn)性的”。

博澤拉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些目標會否實現(xiàn),或者可否實現(xiàn),與通脹、充電和燃料基礎設施、供應鏈、勞動力、電動車電池關鍵金屬的價格、持續(xù)的半導體短缺等外部因素直接相關。這些都是復雜的全球性問題,遠遠超出了CARB或汽車行業(yè)的控制范圍。”

高通脹下,對于美國消費者來說,汽車只會越來越貴。平均而言,如今美國一輛新車的價格超過4.7萬美元,且新車和二手車的價格今年均創(chuàng)下了歷史新高,加劇了人們對通脹的擔憂。與此同時,美國人的年收入中位數(shù)為4.1萬美元,且85%的新車購買都需要貸款。VOX報道中稱,美國人的汽車貸款債務總額已經(jīng)超過1.4萬億美元。

另外,公開資料顯示,交通運輸是美國目前溫室氣體最大的排放來源,因此要實現(xiàn)美國國內和全球的減排目標,就需要汽車和卡車快速脫碳。目前美國的目標是使2030年的碳排放較2005年減少50%。然而,目前美國只有一小部分新車實現(xiàn)了零排放。按照目前的新能源車登記增長速度,到2035年,全美將僅有1/4的新車是電動車,因此,電動車的銷量必須大幅上升,才能接近加州的目標。

也有觀點認為,加速電動車的轉型并不是唯一的減排方式。在美國,近3/4的汽車行程都在10英里以內。因此,讓人們從開車轉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將比單純的電氣化更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但這也需要更多的鼓勵措施和基礎設施投資。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