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守書人”的啟示

2022-04-22 10:37:19 作者:黃培昭

在第二十七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第四屆“埃爾比勒閱讀節(jié)”在伊拉克北部城市埃爾比勒舉行,伊拉克其他城市也將舉辦一系列閱讀活動。阿拉伯國家有這樣的說法:埃及人寫書,黎巴嫩人出書,伊拉克人讀書。由此可以看出書籍在伊拉克人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分量。

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之一亞述巴尼拔圖書館,便在今天的伊拉克境內。據(jù)記載,亞述巴尼拔圖書館藏書門類齊全,幾乎囊括了當時的全部知識。“讀書不但可以擴充知識和技藝,還可養(yǎng)成一種高貴的氣度。”圖書館遺址的一塊泥版上,至今仍保留著亞述國王巴尼拔的自述。這是該地區(qū)人民愛好讀書傳統(tǒng)的真實記錄。

近代以來,中東地區(qū)長期動蕩。然而,戰(zhàn)火并沒有阻擋伊拉克人對書籍的向往和熱愛?!斗榛鹗貢恕愤@部伊拉克國家圖書館館長伊斯康德的著作,感動了無數(shù)讀者。伊拉克戰(zhàn)爭后,伊斯康德毅然決定結束在異國他鄉(xiāng)的生活,返回巴格達,臨危受命重建圖書館。書中記載,2006年,圖書館共有4人遇刺身亡,2人被綁架,58人收到死亡威脅。爆炸、襲擊、停電等更是家常便飯。即使這樣,伊斯康德和他的同事們仍然憑借著超乎想象的勇氣和責任感,在廢墟中捍衛(wèi)著那些無比豐厚卻非常脆弱的文化遺產(chǎn),捍衛(wèi)著人們求知的權利。2007年7月,伊拉克國家圖書館共接待503位讀者,雖然這一數(shù)字在和平時期不足為道,但在伊拉克動蕩的局勢中,這些讀書人的執(zhí)著與守書人的堅定一樣,彰顯了書籍滋養(yǎng)飽受苦難的心靈、傳承人類文明的寶貴價值。

筆者曾在伊拉克采訪,對伊拉克人鐘情閱讀深有體會。在巴格達老城區(qū),以10世紀阿拉伯詩人穆塔納比命名的街上,新舊書鋪鱗次櫛比,文化咖啡館隨處可見。穆塔納比街既是知識分子淘書買書的好去處,也是文人墨客聚晤切磋、相互啟迪創(chuàng)作靈感的精神“棲息地”,被譽為巴格達的“文學中心”“文化燈塔”。伊拉克朋友告訴筆者,如果穆塔納比街相當于法國巴黎的塞納河左岸,那么始建于1917年的謝赫班達咖啡館,就相當于巴黎圣日爾曼大道上雨果、海明威、薩特、畢加索等文化名人鐘愛的花神咖啡館。

不幸的是,2007年3月,謝赫班達咖啡館遭遇汽車炸彈襲擊,咖啡館及大半條街被夷為平地,店主阿里的4個兒子和1個孫子等26人喪生。從廢墟中被救出的阿里重建了曾祖父留下來的咖啡館,并按原樣進行裝飾,力圖重現(xiàn)咖啡館曾經(jīng)的輝煌。“從咖啡館建成之日起,這里就是眾多思想家、知識分子交流思想、激蕩才情的地方,我要將這一傳統(tǒng)延續(xù)下去。”阿里堅定地說。如今,這里依舊是當?shù)刈x書人流連徜徉的精神家園。

不懼動蕩和硝煙,伊拉克人愛書、讀書、護書的執(zhí)著精神令人心生敬意,也給人以啟示。在人類面臨諸多全球性挑戰(zhàn)的當下,人們可以從書籍中汲取智慧和勇氣,尋找破解困境的答案,獲取戰(zhàn)勝困難的力量。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