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現(xiàn)當代藝術(shù)夜場明日舉槌,這些作品不容錯過

2021-12-02 11:22:47

本季秋拍,北京保利現(xiàn)當代藝術(shù)夜場將由中國當代藝術(shù)領(lǐng)軍人物曾梵志創(chuàng)作生涯的里程碑之作《祈禱》、《智者》領(lǐng)銜。夜場曾梵志專題作品創(chuàng)作年代從2005年延伸直至2012年,既有不同時期的“亂筆”系列、“面具”系列轉(zhuǎn)型之作,更有一件市場上罕見的雕塑作品為藏家呈上。

01

曾梵志:今古對話,氣勢撼人

曾梵志 《祈禱》(雙聯(lián)作)

估價:RMB 8,000,000 — 16,000,000

2012 年作

布面油畫

400×200 cm×2

出版:

1.《曾梵志》有圖版 高古軒畫廊 2012年版。

2.《曾梵志:散步》有圖版 中信出版集團 2017年版。

3.《曾梵志》中文版 P252 Ski­ra出版社 2019年版。

4.《曾梵志》英文版 P32&P654 Ski­ra出版社 2019年版。

展覽:

1.2012年 曾梵志個展 高古軒畫廊 / 倫敦。

2.2016年 曾梵志:散步 尤倫斯當代藝術(shù)中心 / 北京。

曾梵志通過挪用藝術(shù)史中的經(jīng)典圖像而創(chuàng)作的巨幅作品《祈禱》、《智者》氣勢撼人。畫家將古代大師的名作進行拆解、放大與重組,再利用“亂筆”線條對新生圖像進行肆意的破壞,進而在“拆解—重組—破壞”的循環(huán)往復中創(chuàng)造出新的繪畫語言。曾梵志的亂草是跳動的,它們好像無時不刻不在運動和揮舞。

曾梵志的“亂草”,于他在何香凝美術(shù)館《看景》的個展上第一次公開亮相。曾梵志之后發(fā)展了這個形象,使其具有獨立的美學,并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系列。“亂草系列”是曾梵志既“面具系列”之后創(chuàng)造出的一個新的風格。

曾梵志 《智者》(雙聯(lián)作)

估價:RMB 8,000,000 — 16,000,000

曾梵志

2012 年作

布面油畫

400×200 cm×2

出版:

1.《曾梵志:盧浮宮計劃》P56 曾梵志工作室 2014年版。

2.《CHINA8》P201 WIENAND 2015年版。

3.《曾梵志:散步》有圖版 中信出版集團 2017年版。

4.《曾梵志》中文版 P252 Ski­ra出版社 2019年版。

5.《曾梵志》英文版 P32&P654 Ski­ra出版社 2019年版。

展覽:

1.2012年 曾梵志個展 高古軒畫廊 / 倫敦。

2.2015年 CHINA8 MKM庫伯斯米爾勒當代藝術(shù)博物館/杜伊斯堡/德國。

3.2016年 曾梵志:散步 尤倫斯當代藝術(shù)中心/北京。

《智者》、《祈禱》兩件畫作的靈感均源自德國文藝復興時期藝術(shù)大師丟勒的素描杰作。在丟勒的作品《智者》中,老者的胡須是刻畫的重點相比之下,曾梵志筆下的《智者》則以凌厲的粗筆涂上厚厚的顏料,筆觸奔放粗獷,筆力剛健生猛,但卻依然保持了細致清晰的物象輪廓。

曾梵志解釋“亂草風格”:“我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是用兩支筆同時工作。”他用食指和中指之間的筆作為主導的方式作畫,而中指和無名指之間的另一支筆卻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隨之破壞,從而造成了畫面中看似凌亂實則有序的筆觸。

在原作《祈禱之手》中,畫家以無與倫比的表現(xiàn)力再現(xiàn)了一雙充滿傳奇色彩的手——畫面灰色的背景上只畫一雙正在向上帝祈禱的手。

在曾梵志的筆下,刻畫精微的《祈禱之手》原作被陡然放大至400×400cm的超大畫幅上。體量的巨大變化,令原始圖像超越了宗教祈禱的表征意義。

翻看本季秋拍現(xiàn)當代藝術(shù)夜場總計41件標的,除去九件曾梵志不同時期的重要作品組成的豪華陣容可謂相當誘人外,其實還有不少藝術(shù)家的重要作品組成的小專題。

02

尚揚:傳統(tǒng)與當代的紀念碑

“董其昌計劃”前后跨越十年之久,是尚揚最重要的代表系列,引用“董其昌”,因其對繪畫體系拆分(南北宗)而具有的文化解構(gòu)的開拓性,尾綴“計劃”,調(diào)侃的同時也是當代人的構(gòu)想開始,表達了藝術(shù)家解構(gòu)傳統(tǒng),對話當代的魄力。

尚揚 《董其昌計劃 — 12》

估價:RMB 7,000,000 — 14,000,000

2008 年作

布面綜合材料

360×290 cm

出版:

1.《文脈精神·中國版本——2009青和當代藝術(shù)展》P35 青和當代美術(shù)館2009年版。

2.《尚掦:董其昌計劃》 北京天安時間當代藝術(shù)中心 2009年版。

3.《改造歷史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shù)》P70 四川美術(shù)出版社2010年版。

4.《尚掦》P178 安徽美術(shù)出版社 2012年版。

5.《中國當代藝術(shù)中的西方模版》P179 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 2012年版。

展覽:

1.2009年 文脈精神·中國版本——2009青和當代藝術(shù)展 青和當代美術(shù)館 / 南京。

2.2009年 尚掦:董其昌計劃 北京天安時間當代藝術(shù)中心 / 北京。

3.2010年 改造歷史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shù) 國家會議中心 / 北京。

2007年尚揚搬入了更大的工作室,創(chuàng)作條件的改變,讓尚揚得以將《董其昌計劃》的體量擴展,尺幅變得更加宏大,作品面貌從早期的“審視”進入到“崇高”階段。

尚揚也曾明確提示了該圖式的改變:“在2007年的作品中,我在局部應用了一些復制性山水圖像的一角,而2008年把它的面積拉大,就是想加大這種沖突。”創(chuàng)作于2008年的《董其昌計劃-12》正是這一階段的重要作品。

尚揚的作品看似抽象,實則投射和隱喻了種種不言明的感受。左右兩種視覺的并置,就如同今天的現(xiàn)實——社會和自然的雙重破裂,人的心理也在不自然的觀看震撼中被撞擊,作品顯示出非同尋常的生命張力。

03

周春芽:讓生命感悟入畫

周春芽在中國當代藝術(shù)史上最為難得的一點便是其四十余年來每個階段的創(chuàng)作都能在藝術(shù)史上留下標桿。

從早期西藏題材至石頭、綠狗、桃花、他總能在每個生命的不同階段將自己的心境與生活投射入那個階段的作品,也唯有全情地投入讓他創(chuàng)作起來心無旁騖,正應如此,周春芽創(chuàng)作上的每一次轉(zhuǎn)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周春芽 《枇杷樹下》

估價:RMB 3,500,000 — 5,500,000

2008 年作

布面油畫

250×200 cm

出版:

《周春芽》P527 上海美術(shù)館 2010年版。

展覽:

2010年 周春芽藝術(shù)四十周年回顧展 上海美術(shù)館 / 上海。

縱觀其創(chuàng)作歷程和作品風格變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和西方藝術(shù)的技法和思想貫穿始終。周春芽曾在采訪中坦言:“我喜歡生命旺盛的東西。”

從《枇杷樹下》這件作品我們看到周春芽保持了一種比較自由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這種自由的舒展彌合了許多跳躍所產(chǎn)生的縫隙,使畫中土地、天空、枇杷樹成為混然的整體,樹下骷髏則提供了意味深長欲言又止的情緒。

04

毛旭輝:精神與心理的畫像者

毛旭輝和絕大多數(shù)同代藝術(shù)家不同,他一直都長居西南邊陲昆明,在云南這塊并非當代藝術(shù)的沃土上,他像一個孤獨決絕的藝術(shù)哲人一般,四十年來一直用畫筆堅守自己的藝術(shù)信仰。

此次夜場將呈現(xiàn)三件毛旭輝不同時期的典型佳構(gòu):從1990年的《黃色調(diào)家長圖;深夜的走廊和樓梯;有拱門的紅土調(diào)家長圖(一組3件)》到 2002年作《四分之一藍色剪刀》、以及2005年作《紅色雙家長圖》。

毛旭輝 《黃色調(diào)家長圖》;《深夜的走廊和樓梯》;《有拱門的紅土調(diào)家長圖》(一組3件)

估價:RMB 3,000,000 — 5,000,000

1990 年作

布面油畫;木板油畫;布面油畫

123×90 cm

120×90 cm

120×90 cm

出版:

1.《畫家》P29 1990年8月 總第13期。

2.《江蘇畫刊》P24 1991年2月 總122期。

3.《后89中國新藝術(shù)》P140 漢雅軒 1993年版。

4.《89—94中國現(xiàn)代藝術(shù)》P198、200 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 1994年版。

5.《毛旭輝》P149 &P164 程昕東出版公司、漢雅軒 2005年版。

6.《川逝:大毛的藝術(shù)》P244 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 2010年版。

7.《著影日常——毛旭輝藝術(shù)檔案》P141&P253 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年版。

8.《永恒史:毛旭輝四十年回顧展 1980–2021》P58&P76-77 當代唐人藝術(shù)中心 2021年版。

展覽:

1.1993年 后89中國新藝術(shù)展 香港藝術(shù)中心 / 香港。

2.2005年 “權(quán)力的詞匯!”毛旭輝20年作品回顧展 程昕東國際當代藝術(shù)空間 / 北京。

3.2010–2011年 川逝:大毛的藝術(shù) 炎黃藝術(shù)館 / 北京。

4.2021年 “永恒史”毛旭輝四十年回顧展1980–2021 當代唐人藝術(shù)中心 / 北京。

甫一畢業(yè)毛旭輝便不甘庸常生活,從大量的閱讀中尋找答案,今天回頭看三十年前創(chuàng)作的《黃色調(diào)家長圖;深夜的走廊和樓梯;有拱門的紅土調(diào)家長圖(一組3件)》1990,依舊帶給人靈魂的震撼,“大家長”系列威嚴、不容置疑、也是孤獨的象征。這一系列是毛旭輝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作品具有極強的象征意味。

毛旭輝 《紅色雙家長圖》

估價:RMB 1,200,000–1,500,000

布面油畫

175×195cm

2005

出版:

《毛旭輝》P282-283 程昕東出版公司、漢雅軒 2005年版

《毛旭輝:靈魂的守護者》P85 四川美術(shù)出版社 2007年版

《道路——毛旭輝繪畫歷程(1973—2007)》P355 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 2008年版

展覽:

2005年 “權(quán)力的詞匯!”毛旭輝20年作品回顧展 程昕東國際當代藝術(shù)空間 / 北京

2008年 道路:毛旭輝繪畫歷程1973-2007 紅橋畫廊H&H空間 / 上海

2005年創(chuàng)作的《紅色雙家長圖》代表著“家長”系列在千禧年之后的延續(xù)和轉(zhuǎn)變。千禧年以后,畫家更加深入地研究了關(guān)于權(quán)力的視覺語匯,開始運用大面積的飽和色直接予人以視覺刺激。

毛旭輝 《四分之一藍色剪刀》

估價:RMB 600,000–800,000

布面油畫

113×138cm

2002

出版:

《永恒史:毛旭輝四十年回顧展 1980–2021》P154 當代唐人藝術(shù)中心 2021年版

展覽:

2021年 “永恒史”毛旭輝四十年回顧展1980–2021 當代唐人藝術(shù)中心 / 北京

“剪刀”這一形象不僅是毛旭輝個人藝術(shù)的“圖騰”之于中國當代藝術(shù)史更是具有不可撼動的圖標。毛旭輝自述繼“家長”這個名詞和圖式之后,他找到了“剪刀”這個更加日常化的“權(quán)力”存在。一把剪刀,最初它只是畫家畫的許多靜物中的一個,然后它在畫中成長了起來,逐漸把其他的東西擠出了畫面,只剩下單獨的它。

對毛旭輝而言,“剪刀”便于塑造和作視覺上的各種變化。畫家把剪刀作為上個創(chuàng)作階段,即“家長系列”(1989 — 1993)在意向上的某種變化來把握。

05

張恩利:人、物與環(huán)境的繪畫場域

張恩利在此次夜場上有4件重要作品,可以說很全面地讓藏家看到藝術(shù)家從90年代中期將“市井小人物”視為創(chuàng)作主要的表現(xiàn)對象直至當下空間繪畫的面貌。

張恩利 《吸煙者》

估價:RMB 4,200,000 — 5,200,000

1997 年作

布面油畫

170×150 cm

出版:

1.《藝術(shù)界》P70 藝術(shù)界雜志社 1999年05期。

2.《張恩利》P15 香格納畫廊 2000年版。

展覽:

2000年 舞蹈──張恩利 香格納畫廊 / 上海。

比如這件《吸煙者》這時期他的作品畫面色調(diào)陰郁,留在畫布上的筆觸也如疾風掃過般激烈,再看2007年之后張恩利的作品,實驗性與觀念性則成為他作品中繞不開的主題。

張恩利《燈泡》

估價:RMB 800,000–1,200,000

布面油畫

175×120cm

2008

出版:

《張恩利》P18-19 上海美術(shù)館 2011年版

展覽:

2011年 張恩利 上海美術(shù)館/上海 張恩利 《裝飾墻面》

估價:RMB 1,200,000–2,200,000

布面油畫

238×140cm

2010

出版:

《張恩利》P166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年版

展覽:

2012年 瑞信2012今日藝術(shù)獎入圍展 今日美術(shù)館 / 北京

2020年 張恩利:會動的房間 上海當代藝術(shù)博物館 / 上海

2008年的《燈泡》與2010年的《裝飾墻面》非常典型地體現(xiàn)了他突破平面繪畫的限制,通過“空間繪畫”構(gòu)建出獨屬于自己的繪畫場域。

張恩利 《水》

估價:RMB 1,500,000–2,500,000

布面油畫

300×250cm

2015

出版:

《張恩利:四季》有圖版 豪瑟沃斯畫廊 2015年版

展覽:

2015年 張恩利“四季” 豪瑟沃斯薩默塞特藝術(shù)中心 / 布魯頓5

2015年的《水》無疑將張恩利的繪畫實驗推演得更為深入,這件作品具有抽象與具象的雙重表現(xiàn)力,遠看如一汪碧波在浪涌下相互碰撞抵觸,近看卻是畫家用非常放松的近乎寫意的筆觸相疊,相接而形成的表達。

張恩利曾如此解釋他對線的偏愛:“物的形態(tài)給予我們的想象力是無限的,這些線條具有強烈物理性的感受,線的重疊、彎曲程度都會在視覺上產(chǎn)生影響。”

張恩利的繪畫思考人與空間、人與物體、物體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在他筆下這些平凡的甚至不起眼的物,景、都變得生動、變得具體、變得動人。

06

毛焰:穿越時空的精神交匯

毛焰 《男子肖像》

估價:RMB 1,300,000–1,800,000

布面油畫

110×75cm

2012

出版:

《創(chuàng)意城市:2012倫敦美術(shù)大展暨2012(倫敦)奧林匹克美術(shù)大會作品集 油畫》 有圖版 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 2014年版

展覽:

2012年 創(chuàng)意城市:2012倫敦美術(shù)大展 中國美術(shù)館 / 北京

2012年 中國藝術(shù)大展 芭比肯藝術(shù)中心 / 倫敦

毛焰的繪畫豐富且微妙,他天才般的技法讓他的作品在當代藝壇有著極高的辨識度,他的作品既有彈性有很潤澤,豐富微妙的刻畫不僅是如何呈現(xiàn)視覺上的嘆服,更是在于通過心理層面?zhèn)鬟f一種感受。

毛焰的技法一直為專業(yè)人士所稱道,此次兩件畫家典型代表性的肖像《男子肖像》(2012)、《埃爾·格列柯》(2013)、讓觀者再一次折服于其精湛的技法,毛焰曾說道:“在畫畫的時候,我有時會疊加多達幾十層的顏料,并且讓每一層都盡可能地輕薄,直到最后,才慢慢地將多余的東西在融合之中化解。”

毛焰 《埃爾·格列柯》

估價:RMB 1,000,000–1,500,000

布面油畫

75×55cm

2013

出版:

《皮膚的文體:毛焰》P47 南京藝術(shù)學院美術(shù)館 2014年版

展覽:

2014年 皮膚的文體——何多苓 毛焰雙個展 南京藝術(shù)學院美術(shù)館 / 南京

2018 毛焰 韓東 四方當代美術(shù)館 / 南京

由畫家口中我們也就知曉為何其沒件作品作品創(chuàng)作周期如此之長,數(shù)量很少的原因了。這兩件作品與其說是肖像,更多的其實是畫家為畫中人注入了新的想象,是借由畫家的心,手,將畫布變?yōu)橐粋€空間場,將表現(xiàn)的對象賦予某種詩一般的精神屬性,而伴隨著創(chuàng)作的過程,某種穿越時空的精神交匯似乎已被無聲地凝結(jié)于畫布之上。

07

尹朝陽:青春與神話

尹朝陽 《青春系列:影子》

估價:RMB 400,000–800,000

布面油畫

100×80cm

1995–2005

出版 :

《尹朝陽訪談錄》P281 中國今日美術(shù)館出版社 2011年版

尹朝陽是“70”后最出色的當代藝術(shù)家之一,也是“青春殘酷繪畫”這一反映青年人的內(nèi)心經(jīng)驗和他們具精神分析式的內(nèi)心表情的代言人。這件《青春系列:影子》卻讓人很驚艷,不僅不殘酷,反而處處透著年輕的美好。

作品以畫中背景磚墻的暖紅為主色調(diào),從陽光照射在畫中人裸露的身影可推斷出當是一個夏日午后三點,斜陽照在三個百無聊賴的青年身上,尹朝陽用精湛的繪畫技巧將光影、肌理,畫中青年屬于那個年齡特有的表情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與見于拍場尹朝陽不同生涯階段的作品不同,此作是在畫家迄今生涯中非常少見的一張,不僅是題材,更少見的是其作品反映出的獨特的氣場。

尹朝陽 《神話·疲憊的巨人》

估價:RMB 600,000–1,200,000

布面油畫

150×130cm

2001

出版:

《尹朝陽》P79 藝維網(wǎng)藝術(shù)中心 2001年版

《神話·尹朝陽》P30-31 四川美術(shù)出版社 2006年版

《尹朝陽 1997—2007》有圖版 星空間 2008年版

《正面——尹朝陽》P154 東八時區(qū)書店 伊比利亞當代藝術(shù)中心 2010年版

展覽:

2001年 神話——尹朝陽作品展 北京藝術(shù)博覽館 / 北京

創(chuàng)作于2001年的《神話·疲憊的巨人》是“神話”系列中一件少見帶有文藝復興時代遺風的作品。

尹朝陽在關(guān)于《神話》的筆記中回憶道:一個夏日的下午,他在回家的途中發(fā)現(xiàn)了一塊大石頭,“它靜靜地呆在路邊,無聲、蒼白、堅硬。我突然有種莫名的感動,大概有兩分鐘時間我就和這塊石頭對峙著,然后我揣著顆沉甸甸的心就回去了。”晚上,石頭被搬回家,接下去的一段日子里,他希望給這塊石頭起上一個名字,在查閱字典尋覓靈感的過程里,他找到了“神話”這個條目。

尹朝陽以神話的烏托邦的形式,映射現(xiàn)實社會生存體驗下無聊、憤懣、迷惘的精神狀態(tài)。用畫家自己的話來說,“神話是個故事,故事圍繞著一個人和一堆莫可名狀的石頭,以及一個無所不在的逼仄的氛圍”,這個氛圍“源自生活里彌漫的對抗、掙扎和野心”。

掃一掃分享本頁